• 汽车电机测试
  • 发电机组
  • 负载箱测试专家
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热点新闻

中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2013-10-06 | 点击  〗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机械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资带来的忧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技术和技术装备使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担忧。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军杀入国内机械工业市场,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工电器、文化办公设备、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和工程机械等领域,这几个行业约占机械工业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80%。 
       外国投资者的经营策略是:“基本前提是对华投资活动中必须保持其控制权”,当前跨国企业特别热衷于并购我国高成长性行业中的优势企业。目前已经能看到的悬油嘴油泵行业、轴承行业等。
       2.存在着许多技术黑洞
       中国的机械制造业除了面临“外敌”之外,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曾几何时,企业的进口机械成了宣传的噱头。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黑洞”,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每年用于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作为窗口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57%的技术源自国外。 
        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目前工业发达国家新产品贡献率为52%,我国仅为5.9%。在“核心技术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克隆产品较多。 这样的结果除了自主创新能力削弱之外,还容易遭到侵权指控。即使出现了自行研制的技术,也很容易被指责为“剽窃”。整个工业制造设备的骨干都是外国产品,这暴露了我国工业化的虚弱性。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脊椎和脊柱,中国今后如果不把腰杆锻炼硬了,挺直了,那么整个经济和国防都是虚弱的。 
        3. 机械制造业落后近30年
        机械制造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整个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由于其具有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性价比高等优点,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但在我国机械市场中,机械制造产业发展却遇到了一系列现实挑战。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的发展要相对缓慢一些。  
        从技术的发展来看,目前我国的工程机械本土企业,在技术这一块上,还缺少一套成熟的应用标准。从进厂起对车辆的严格检验到标准分解,再到循环制造等一套成型的流程技术,在国内发展处于起步期,目前仅还停留在少数企业进行试点,这样使得工程机械制造技术在市场上大规模推广受阻。
  中国制造业改革的机遇
  第一,持续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将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撑。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发展,是我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力量。这一内生增长机制在“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20年,仍然是我国制造业实现较快增长的基础和前提。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历史性地突破了50%,达到51.27%,未来每年仍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根据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可以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
  与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相同步的是,我国消费结构也已进入到战略升级阶段。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消费政策也正朝着有利于居民消费的方向变化。如此快速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制造业所拥有的最大优势也是最大机遇之一。
       第二,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我国制造业赶超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当前,全球进入到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紧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酝酿和发展,将使我国制造业面临一个技术上赶超发展、结构上加快升级的重大机遇。同过去几轮科技革命中我国始终处于跟随状态相比,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更多地是建立在传统成熟技术基础上,因此,我国制造业基于过去30年发展所积累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大国大市场的优势,使得先进技术在我国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研发成本,并实现产业化。如果我国制造业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完全有可能在若干重要领域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导者。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强化自主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形成新竞争优势,建设转型升级新载体,不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要“以新求进”。
  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关键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三个主体”,即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不仅在研发投入占比方面低于跨国公司,在研发投入总量上更是远远落后。要着力引导企业增加投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绝不是要封闭发展,而是开放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把本土企业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通过境外并购、技术合作、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引进国际科技人才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以此来掌握产业和技术发展的主动权。
 
【返回】【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