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电机测试
  • 发电机组
  • 负载箱测试专家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中国内燃机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 2015-04-27 | 点击  〗
前  言
内燃机工业是我国机械工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中的一个大行业。 
       内燃机广泛用作汽车摩托车、工程建筑机械、农业机械、船舶、铁道内燃机车、内燃发电设备、军用装备、地质和石油钻机、以及旅游运动器械、园林机械和各种通用机械的主导配套动力;内燃机是我国城市和乡镇、公路和铁道、工地和农田、矿区和油井、江河和湖海、高山和边疆不可或缺的动力机械;内燃机在我国交通运输、基础建设、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以及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燃机是目前人类所能掌握的热效率最高的移动动力机械。内燃机以优良的动力性、经济性、环保性和可靠性,满足了各种配套机械的需要,对各种配套主机的市场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内燃机融合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环境催化、石油化工、新型材料和精密制造等诸多高新技术,发展成为一种融合多学科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 在国家节能减排的经济发展总目标下,内燃机是目前和今后实现节能减排最具潜力、效果最为直观的产品。因此,在未来一段很长的时期中,在道路和非道路作业机械领域,内燃机作为主流动力机械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同时将以转变经济发展型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发展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十二五”期间,中国内燃机行业将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保持全行业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同时坚决履行节能减排的重大社会责任,把握和谐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从而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重大发展和重组调整期。 
       为满足汽车摩托车、工程建筑机械、农业机械、船舶、铁道内燃机车、内燃发电设备、军用装备、地质和石油钻机、以及旅游、休闲和运动器械、园林机械和各种通用机械等领域的发展需要,实现国家对节能减排更高、更新的发展要求,内燃机行业必须全面展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进自主科技创新;综合提高全行业的整体素质及核心竞争力,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先进优质的节能环保型内燃机;为我国从内燃机制造大国走向内燃机制造强国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为国民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新的和更大的贡献。
一、现状 
1、行业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燃机工业(包括主机及配件)经过多次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目前约有3000家制造企业。2010年,全行业从业人员近40万人,工业总产值逾3000亿元,内燃机产量逾7000万台,总功率逾12亿千瓦。各类内燃机产品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并有相当数量产品以单机或随配套主机出口到国际市场。 
2、内燃机行业“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内燃机作为装备制造业中的一个大行业,在“十一五”期间伴随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和上海世博会带动下的全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经受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短暂冲击,全行业综合指标始终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 
(1)总量目标 
       按“十一五”发展规划安排,内燃机总产量和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各种内燃机产品2005年预测总产量为5000~5100万台(其中:多缸汽油机580万台,多缸柴油机420万台,中低速柴油机1~1.5万台,单缸柴油机600~700万台,摩托车用发动机2600万台,通用小汽油机800万台)。至2009年末,全国内燃机实际总产量6700万台,提前一年且超额30%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总功率11.3亿千瓦、对比2004年全年完成总功率6.65亿千瓦,工业总产值2739亿元、对比“十一五”预期目标1350亿元,实现了工业总功率和总产值翻番。 
(2)产品开发 
       “十一五”期间,内燃机行业在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摩托车以及船舶和铁路机车等道路和非道路作业机械,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节能、节材、低污染的新产品。 
        为交通运输机械配套的车用发动机的市场最大。伴随着我国排放法规的不断升级,汽车用内燃机主要集中在开发可满足国三排放法规要求的产品,并为满足国四排放法规要求和具有技术升级储备打下了基础。 
        车用汽油机采用了电控多点顺序喷射(MPI)和多点柔性分层喷射(FSI)、增压、三元催化排气后处理以及多气门、可变气门定时等新技术。经过产学研的共同努力,基本掌握了缸内直喷技术(GDI)在产品上的应用。车用柴油机已采用了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多气门、增压(中冷)、可变涡轮增压(VGT)、废气再循环(EGR)和排气后处理等新技术。尤其在燃油喷射系统方面,除了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外,燃油系统制造企业还结合我国国情需要,开发推广了电控直列泵、电控VE泵和电控单体组合泵等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及时满足了国三排放法规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能源、水利等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的发展很快,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市场繁荣。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特种用途以及固定机械等配套的各柴油机生产企业通过不断搭载新的技术实现产品变型,及时开发了一大批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用柴油机新产品,满足了工程建设机械、建筑机械、叉车及特种用途装备,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小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农村基础建设用装备的配套发展,在支援农业机械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7年,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I、II阶段)》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促进了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制造企业通过采用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和增压(中冷)等技术,重点开展了进气、喷射、燃烧系统间的优化工作,并同步在可靠性和减振降噪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进,使产品相对原有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家颁布实施了摩托车第3阶段排气污染物排放等系列标准,这些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促进了行业在产品开发上从优选先进的供油系统,确保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后处理系统入手,开发了一批先进的摩托车用汽油机。 
       在非道路小型点燃式发动机领域,行业结合即将出台的排放标准,结合通用小型汽油机批量出口国际市场的更高要求,在产品开发上特别注重采用国际上成熟的排放控制新技术,使我国通用小型汽油机产品的技术平台得到了提高。 
       为应对节约石油资源的需要,加快了各种替代燃料发动机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并获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成果。天然气发动机已经得到应用,E90乙醇汽油在国内部分地区已经成为常规车用燃料。添加一定比例的甲醇汽油在国内西部地区也得到应用。生物柴油的制造技术基本成熟,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应用。二甲醚和甲醇在柴油机上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技术突破,二甲醚在公交车上已进入试运行阶段,M100甲醇燃料在商用车上已进入产品化过程。我国替代燃料技术的快速进展已经达到规模替代石油燃料的水平,并正在逐渐形成符合我国资源特色的内燃机燃料体系。 
      长期以来,内燃机零部件行业由于在产品体系中的价值地位所限,始终处于被动发展和边缘支持的状态,此种状态导致该行业与配套主机的同步发展受到制约和影响,其缓慢的发展速度和较低的产品水平又被普遍视为影响了主机的进步和发展。 
      “十一五”期间,上述现状在引起全行业认知后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内燃机零部件制造企业通过与配套主机的同步合作开发以及相关系统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推动了企业自身的改进和提高。一批处于在全国、亚洲乃至世界第一的内燃机零件企业应运而生。 
       部分零部件骨干企业紧跟世界技术发展趋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出一大批先进的内燃机零部件,其性能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各种先进的基础零部件在支撑国内配套主机发展的同时,还有序地进入国际主机配套市场,同时满足了国际国内广大的维修市场需求。 
       “十一五”期间,我国内燃机零部件行业中的燃油系统、增压系统、排气后处理系统以及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和排气后处理系统的自主研发获得了可喜的突破,产品实现了产业化批量生产,开始呈现逐步打破国外跨国集团长期垄断我国市场的局面。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在产品设计和现代化管理方面,较普遍采用了CAE等现代工程开发和设计技术,一些企业已经与配套主机企业共同实施了“同步工程”。另外,在实现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管理(ERP)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制造工艺与装备 
       “十一五”期间我国内燃机行业在制造工艺和装备方面,是近几个五年计划中企业对其改造的决心和力度最大、制造装备水平跃升幅度最高、效果最好的一个时期。通过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内燃机整机和零部件大中型企业总体制造水平提高很快,大大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现今,世界内燃机工业中薄壁高强度铸造技术、精密铸造技术、柔性及半柔性加工技术、在线自动检测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零部件制造工艺和装备,均在国内行业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确保了产业化生产加工过程中产品一致性的需要。一些大型龙头企业的工艺和装备水平已被公认为属国际一流。 
(4)对外合作与交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内燃机行业通过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水平,增加了技术积累。各主要内燃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外许多跨国公司将发动机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并把在中国生产的国外品牌发动机出口到海外;同时国内企业的自主品牌发动机产品也增加了出口。由此,国内外内燃机产品及技术的交流得到加强和扩大,加快了国际化进程。 
        在上述背景下,“十一五”期间,我国内燃机行业突出节能减排主题,坚持对外合作与交流,坚持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兼容并蓄,以不断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尤其是提升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的水平。内燃机行业的对外合作和技术引进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对外合作和技术引进更描准了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水准的发动机技术,尤其是节能减排技术;二是引进产品更着重在市场需求填平补缺的先进产品;三是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通过合资合作形式引进技术和产品的项目发展较快、增加较多。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内燃机行业在技术引进和合资合作方面的项目(不含外方独资)有: 
重型车用柴油机方面,如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引进意大利菲亚特动力科技公司(FPT)依维柯重型汽车用柴油机;北汽福田与德国戴姆勒公司合作引进戴姆勒中、重型柴油机;广州日野汽车有限公司引进日野E13C重型车用柴油机等。 
       轻型车用柴油机方面,如东风朝阳柴油机有限公司引进美国万国公司NGD3.0柴油机技术;北汽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引进美国康明斯2.8L、3.8L轻型柴油机;荣成华泰汽车有限公司引进意大利 VM2.5L、3.5L柴油机等。 
       电站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如许可证引进、合资生产MTU956系列20V956T33B柴油机等。 
天然气发动机,如潍柴动力西港新能源发动机公司引进加拿大西港创新公司重型车用高压直喷LNG发动机和新能源动力系统等。 
       乘用车用汽油机方面,最为突出的是一汽集团和上汽集团等引进了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等公司的增压直喷汽油机技术,这是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发动机节能减排前沿技术之一。其它乘用车用汽油机引进项目还有:东风日产公司引进由日产和雷诺共同研发的全新HR和MR汽油机技术;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引进韩国现代B4GB、G4ED和G4EE型汽油机;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引进韩国现代起亚G4EA、G4ED、G4GB、G4GC、G4KA、G4KC和G6CU型汽油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引进美国通用L95 1.4L汽油机;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引进日本三菱A9系列汽油机;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公司引进日本铃木3L、1.5L和4G15 MIVEC汽油机;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日本马自达I4和大发3SZ系列等。这些引进的车用汽油机采用了多气门、可变气门正时及升程和涡轮增压等新技术。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已逐渐成为我国内燃机界的共识。“十一五”期间,我国一些内燃机企业继续通过国际合作研发途径,积极利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开展自主创新开发和自主品牌建设。如潍柴动力、玉柴动力、云内动力和新昌柴油机厂等一批柴油机生产企业,分别与奥地利AVL、德国FEV、美国西南研究所等研究单位,合作开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型车和乘用车柴油机、以及非道路机械用柴油机产品。这些合作开发的新产品都采用了当今先进的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以及先进的增压技术、废气再循环技术、排气后处理技术和现代内燃机控制技术。及时满足了国家实施排放法规的需要,并且具有进一步提升产品节能减排等级的潜力。通过这种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研发,这些企业不仅获得到了先进技术和产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科研骨干、学习了产品开发的全过程、掌握了先进的开发手段,大大增加了技术储备。为今后企业乃至内燃机全行业进一步发展自主开发和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成就和问题 
1、成就 
      自1908中国内燃机工业的诞生到2008年走过了百年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我国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内燃机工业体系,内燃机产品基本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套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内燃机工业高速发展、不断壮大,在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加强现代化管理、开拓市场和不断完善市场服务体系以及推广产品节能减排技术等诸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引以自豪的业绩。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我国内燃机工业在成为世界内燃机制造大国后,已开始了从量的发展向质的提升的进程。 
(1)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车用发动机领域:乘用车形成了以汽车制造厂为主导的制造体系,商用车形成了以汽车制造厂和专业内燃机生产厂并举的制造体系。 
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形成了以内燃机制造企业为主的制造体系。 
摩托车用发动机和通用小型汽油机形成了区域产业集群制造体系。 
船舶、铁道机车和其他特种用途内燃机形成了各自健全完整的制造体系。 
(2)产品结构调整方面 
      全行业以国家出台实施的节能减排各类法规为目标,结合国外先进技术自主研制开发了一大批为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铁道内燃机车、内燃发电设备、石油钻机和国防装备等配套的新一代先进发动机产品。产品结构更加合理,产品质量特别是可靠性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技术经济性能和排放水平明显提高。在小排量乘用车用柴油机领域,以国四排放标准要求为目标,产品为“十二五”期间的市场需求和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充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科研机构在产学研的机制下,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努力,通过自主设计和开发、通过对外合作和技术引进,内燃机产品技术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高新技术领域,如电控技术、新型燃烧技术、增压及增压中冷技术、废气再循环(EGR)技术、排气后处理技术、以及一系列内燃机基础零部件新技术等,在产品中已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各种代用燃料发动机的开发和应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混合动力技术通过自主开发及与国外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排气后处理系统和电控共轨系统的自主研发取得了突破,正逐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局面。 
       把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是我国内燃机行业的传统经验。根据这个经验,燃油系统行业以科学的态度,结合掌握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瞄准使用市场,开发了不同类型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及时满足了柴油机主机制造企业在产品实现排放法规升级要求下的实际需求。 
       随着现代内燃机涉及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环境催化、石油化工、新型材料和精密制造等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融合多学科知识的人才培养尤显重要。我国43所具有内燃机专业的大专院校和庞大的企业研发中心,通过厂校多种模式的合作,培养造就了一支从事内燃机教学基础理论研究、产品研发及应用研究、生产制造工艺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工程技术队伍。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国家科研体制的改革下,分别创建了国家、省、市、企业级技术中心(或实验室),并由此培养了一批在产品应用和市场服务中卓有建树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 
      在制造企业规模发展的组织结构方面,部分排头兵企业围绕配套主机产业的发展,通过资本、资产兼并整合等多元化形式,组建形成了规模优势的企业集团,或与配套主机厂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由此打造出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国内国际知名度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他们的出现引领了产品产量向其汇聚,产业的产品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企业内部结构和经营机制发生了科学的变化,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发展了系列产品平台,缩短了研发周期,加快了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的步伐。 
      内燃机整机及零部件企业的装备水平已有了显著提高,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的装备水平已达到国际同行一流水平。“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已被企业接受和投入实际运用。 
      长期以来,内燃机工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动了相关工业和产品配套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和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中国内燃机工业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之后,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必将建成一个资金多元化、产品多层次、掌握先进的主导技术、装备和管理现代化的新型内燃机工业体系,发展成为一个自立于世界内燃机工业之林的制造强国。 
2、问题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内燃机生产制造大国,但在我国国民经济处于转型阶段,很多制约内燃机行业发展的一些诸如配套政策、社会化保障体系以及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等尚未得到解决。指导和服务于产品发展的技术标准、政策法规还需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从行业整体上看,内燃机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工艺装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创新开发能力和人员素质等都比国际上先进的同业存在程度不同的差距和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燃机工业整体规模优势不突出、产量很大但效益不高,制造体系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 
(2)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层面缺少竞争优势,部分核心技术仍然依靠国外。 
       由于科研开发投入的缺失,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长期处于弱势,致使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内燃机先进技术软件的开发能力落后,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整机和零部件产品的研发过多地依赖于国外。 
(4)低水平无序的重复建设现象仍很严重,行业内非理性的竞争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由于受利益的驱使、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区域GDP增长等因素影响,致使水平性能低下的同类产品,重复立项、重复上马建设的现象在局部地区较为严重,破坏了供需市场的和谐发展,阻碍了行业正常的发展和进步,更影响了中国内燃机产品及其配套主机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与竞争。 
(5)测试技术与设备严重缺失和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内燃机行业在教学、科研、生产制造、技术标定、试验检测等环节,测试技术和测试设备依赖国外现象非常严重,几乎到了空白的地步。关键测试设备和仪器绝大多数需进口解决,严重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发展。 
(6)在内燃机研发和产业化制造链环中,主机与零部件协同、协作的合作关系还存在着门槛和不协调。 
(7)在内燃机燃用替代燃料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认识、认知和政策支持的问题,导致扩大研究的力度不足,试验研究范围不大,研究经费短缺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缓解。 
(8)内燃机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生的不平衡现象尤显突出。 
      国家在传统能源动力装置(内燃机)与新能源动力所给予的支持严重失衡。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但作为年消耗我国石油能源60%以上的内燃机产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仍将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建设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类移动机械的核心动力,其主导地位不会动摇。特别在国家节能减排国策中所承载的重要社会责任,更应持续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扶持。但目前在国家政策、投资,特别是科研开发资金以及税收等方面,内燃机行业所能获得的支持严重不足。 
(9)内燃机作为一个中间产品,面对上游的原材料供应,面对配套主机下游的终端产品,在国家各类支持政策、科技开发政策、管理政策、服务政策、拉动消费政策中所能获得的发展支持力度始终处于边缘状态。另一方面,又由于其消耗能源与排放污染的特性,致使各类技术法规、质量管理等强制性约束类政策直接对其提出十分严格的要求。此种局面导致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承担了很重的法规压力和社会责任,却在所获支持、扶持类政策中又始终处于游离和边缘的状态。期望在“十二五”期间此种现象能得到有效地改观,以满足内燃机行业必须超前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
(10)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自主品牌发动机或整车在技术及质量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导致自主品牌整机和整车的竞争力不足。提高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力是行业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发展环境 
1、国内发展环境 
(1)“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发展机遇期,国民经济仍将继续保持较高速的发展速度。受国际金融动荡引发全球经济不稳定和低速发展的影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主体的经济形势,由此会推动我国的经济体系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规模扩张的工业化模式将转变为质量提升的增长模式成为必然和主流。 
(2)我国汽车工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其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会继续通过消费政策的拉动,有效的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汽车工业自身将会通过实现产品的技术进步和水平的提高,推动汽车产品有序的进入国际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将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汽车产量的持续增长和消费必将对内燃机的产量增长提出新的需求,同时对低耗能和低排放的内燃机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十二五”期间我国会继续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会有一批以推进西部交通、能源等基本建设为主体的项目开工建设。国家规划实施的重大“新兴战略产业”将带动一批基础设施的重大建设项目:包括大型能源基地的开发建设及其配套能源输送大通道的建设;高速铁路、新建铁路和高速公路、大型港口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伴随着国家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步伐,会出现大量的居民住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村道路建设等等。上述各类建设项目为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载重车辆及其配套的内燃机动力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 
(4)未来五年是我国农业机械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城镇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调整优化城乡结构、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这些必将进一步带动面广量大的农机动力以及各种适合乡镇生活需求的内燃机动力的发展。 
(5)“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将持续稳定地发展。所需配套动力产品在品种和技术水平上必须及时跟上,以满足各种先进国防工业装备的需求。 
(6)内河航运、海洋渔业捕捞及远洋运输等船舶产业的发展为船用内燃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7)休闲旅游产业以及低空飞行器的发展是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各类旅游、休闲、运动器械和低空飞行器将会有一个高速和高要求的发展态势。特别是游艇和低空小型飞机用高等级的先进发动机在目前以进口品牌为主的市场中,中国制造的产品将会面临由于质量的提升所带动而来的广阔市场需求。 
(8)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高速发展,由此带来了广大市场需求的增长。引发了国际跨国公司采用了独资、收购中方合资股份等不同的方式在我国新建和扩建生产厂。特别是以汽车用内燃机为主导的主机和零部件企业,他们以持有的先进核心技术和能实现我国节能减排技术法规要求的优势,迅速构成了新时期下对我国内燃机行业的市场挤压。 
(9)“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在国际上已经作了“将进一步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的承诺。加快编制出台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及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等规划,增加资源环境方面约束性指标。在实施上述计划的过程中,内燃机产品由于既是燃烧源,又是排放污染源的特性,全行业在节能减排国策中将肩负重大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 
(10)当前,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耗结构中,内燃机产品年消耗我国60%以上的石油能源,降低产品的燃油消耗是内燃机动力的核心技术指标和首选商业指标。今后,开发具有竞争力的节能产品,必须从一般性被动研究转向应用型主动研究,内燃机的节能工作,将作为主导命题,贯彻至科研开发和产业应用全过程。开展高效燃用替代燃料的研究,也将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工作主题和核心。 
(11)技术创新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技术平台的动力。“十二五”期间,内燃机行业应抓住有利机遇,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努力争取在内燃机产品高新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并以此提升产业优势,优化整体产业结构。 
(12)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我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将以建立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体制为目标,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消除不利于市场基础性作用、不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将为解决制约内燃机行业发展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提供必要和有利的条件保证。 
(13)近年来,民营资本在我国内燃机工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些民营企业做出了很大成绩,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注入内燃机整机和零部件行业,使之成为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推动内燃机行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2、国际发展环境 
(1)21世纪是回归自然和环境能源革命的时代,世界性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问题日趋严重,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相互协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在开发新能源和发展绿色经济等方面逐步采取了有效的行动。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理应承担必要的责任。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内燃机产品逐步融入世界内燃机市场体系。首先,我国内燃机及其各类配套主机在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的比重会逐步增加。同时,中国也成为世界跨国集团最为关注的市场。中国内燃机制造企业和世界各国强手在我国本土上的竞争,已等同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3)内燃机是当今热效率最高、应用最广的移动机械用动力。其快速的发展和巨大的社会保有量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资源和环保问题,在全球50%以上的石油资源被内燃机消耗掉的同时,其燃烧后排放的大量CO2温室效应气体和以颗粒为主的各种有害气体,对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影响。尤其CO2减排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首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电子技术、材料工业、精细化工、精密制造和测试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内燃机发展成为一种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品具备很好的基础。尽管国内外很多研究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寻找替代内燃机的新型动力,但至今尚未找到完全替代现有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动力装置。预计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人类目前探索和研究的各种新能源动力还无法大规模替代内燃机的位置。因此,内燃机作为实施节能减排最具挖潜空间的产品,进一步研发先进的汽油机和柴油机,努力减少燃油消耗和CO2排放,是最有效和现实的途径。一方面大力研究发展新能源动力,另一方面在传统动力领域坚持进行大量行之有效的改进和提高,同时积极发展替代燃料在内燃机上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实行内燃机工业“三管齐下”的节能减排发展方针,最终实现节约能源和CO2减排的总目标,这在国内外内燃机和汽车等相关工业界已达成共识。 
(4)为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保证内燃机动力的优势竞争地位,全球内燃机动力下一个发展周期的重点是产品动力性能最优化、经济性能最节约、环保性能最绿色。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看,内燃机产品节能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即使全部实现混合动力的节能目标,50%以上的努力工作还要集中在内燃机上。 
(5)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能源动力的开发热潮中,基于对未来各种新能源动力和内燃机动力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应用前景的比较分析,国际内燃机工业发达国家仍大力致力于内燃机高新技术的创新开发,既追求内燃机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的最优化,又要使环境负荷最小化,从而达到兼顾经济增长和节能环保双重远景的实现。当今各大跨国集团和公司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在研究开发内燃机新技术和新产品方面都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性的成果。
四、“十二五”发展战略与指导思想 
1、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内燃机行业要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中心、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力度,提高全行业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其次,应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升行业的开发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水平,为实现全行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争取在2020年左右实现由生产大国转变为生产强国的宏伟目标,为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社会生态效益做出积极的贡献。 
2、发展思路 
      夯实基础,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夯实改革开放30年来建成的科学研究体系和产业制造体系的基础,以务实的态度解决问题。开展主机和零部件制造体系相互间的协同、协作,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坚实全行业的储备基础。 
3、发展主题 
内燃机产品的节能、高效率、排放控制和高效清洁地利用替代燃料。 
4、指导思想 
––树立“经济结构调整”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增强我国内燃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树立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均衡观念,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以内燃机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和创新重点,做好内燃机产品的升级换代,满足绿色增长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社会需求。 
––通过深化改革、调整、重组、整合,进一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开发创新能力的跃升,达到产品技术水平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加大科技投入,紧跟世界内燃机高科技发展前沿,鼓励自主创新,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在内燃机高科技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内燃机产品是实施节能减排最具挖潜空间的产品,更是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推动技术进步,体现节能减排效果最直接的产品。坚持节能减排技术政策,坚持推广高效应用替代能源的发展目标。 
––加大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快提升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鼓励并推动内燃机企业与主要配套企业、相关联的零部件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企业集团或战略联盟,协调、协作和谐发展。 
––推动和鼓励行业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为龙头,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通过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成为支撑和带动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零部件既是内燃机工业发展的基础,更是内燃机产品发展的基础。扭转长期以来内燃机零部件被边缘化导致影响和制约主机发展的局面,“十二五”期间,应加强对内燃机零部件行业的投入和支持,特别要培育和发展一批为先进内燃机配套服务的、具有高技术含量、较高市场知名度的现代内燃机零部件制造企业。 
––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和在内燃机产品上的推广应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全行业加工制造、试验检测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 
––围绕着内燃机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保养产业链,坚持指导和服务的宗旨,加速健全完善内燃机工业技术标准体系。 
––大力推进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IT技术的运用,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重视和培养各级管理人才,科学的吸纳国内外科研、管理和经营的优秀人才。 
––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支持内燃机工业的发展,实现内燃机工业资本多元化。 
––销售与售后服务是商品进入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内燃机配套主机逐步建立市场服务网络的趋势下,为持续获取市场效益的最大化,应有序的健全售后维修服务体系和备品备件供应体系。在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特别应引起重视和关注。 
––加强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发展变化、消费习俗、使用特性和产品使用质量反馈等动态信息的调查和研究,以不断指导和推进产品的改进与提高,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与营销始终保持良性循环的状态。 
五、“十二五”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 
     “十二五”期间,内燃机行业将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十年高速稳定发展的基础的上,结合 “十二五”期间国家倡导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依据内燃机相关产业“十二五”期间发展预测,预计全行业发展速度以持续稳定和有序提高的特点运行。产品产量年均增长预计在6~8%,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预计在8~10%,经济效益年均增长预计在10~15%。 
产品产量按配套使用用途预计: 
(1)车用内燃机3000万台; 
(2)工程机械用内燃机100万台; 
(3)农业机械用多缸内燃机50万台; 
(4)农业机械及其它用途单缸内燃机700万台; 
(5)摩托车用汽油机2600万台; 
(6)通用小型汽油机2800万台; 
(7)固定机械用内燃机80万台; 
(8)中小型船舶用高速内燃机80万台; 
(9)船用(中低速)、铁路及石油钻探用内燃机5万台; 
(10)国防工业、特种装备及其它用途用内燃机5万台;
2、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十二五”期间内燃机行业要继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重组整合力度。培育若干个规模大、水平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推动内燃机与配套企业之间的战略重组与整合;积极推动和促进主机企业间和相关产业之间的合作,采用资本置换、协同合作、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不同方式,进行互通(相关产品)、互补(优势)、互惠(共享信息、供应商和市场服务体系等)的多元化合作。 
      坚持对外合作,鼓励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实现内燃机工业资本多元化。 
       内燃机行业在“十二五”发展期间,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达到提高生产集中度、加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自主品牌知名度的目的。全行业经济效益要有明显提高,社会效益同社会责任同步增强,形成内燃机专业制造企业与兼业企业、内燃机整机与零部件制造企业共同协调、和谐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3、产品结构调整目标 
      “十二五”期间,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内燃机行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行业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升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抓住配套主机换代升级的市场契机,内燃机行业应以掌握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重点发展一批技术水平高、性能优良、市场使用前景好、燃油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先进内燃机产品,实现调整产品结构的目标。同时通过法令、法规和市场运行机制,加速淘汰一批产品技术落后、排放不达标、高耗能、高耗材的落后产品。 
4、管理、质量及标准法规目标 
      现代化企业必须具备科学的管理体系,严谨的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标准法规体系,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进步。 
––加速内燃机行业健全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以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内燃机产品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产品的质量管理和保障是维系产品工程化生产和实现产品技术性能的关键。在全行业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切实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现代化企业生存发展的必需,更是提高我国内燃机产品市场覆盖率和市场生命力的有力保障。 
––内燃机排放标准的提出和排放等级不断提高,其技术指标和相应法规要求促进了产品的技术提升,明显显示了标准化工作在推动技术进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健全完善我国内燃机工业技术标准体系。
六、“十二五”发展重点 
1、重点发展领域 
       内燃机以其是目前人类所能掌握的热效率最高的移动动力机械的特色,以及经过长期大量广泛使用所形成的便捷的社会化服务保障供应体系,被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先进的内燃机仍然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十二五”期间,根据节能减排的国策要求和各种相关配套机械的市场需求,内燃机行业重点发展的产品领域是: 
(1)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乘用车和商用车用发动机以及各种代用燃料发动机。 
(2)发展大功率、大扭矩、高可靠性,排放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大中型工程机械用柴油机。 
(3)发展经济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为各种农业机械配套的环保和节能型柴油机及汽油机。 
(4)发展低排放、低能耗的通用小型汽油机和高端大排量摩托车用汽油机。 
(5)发展为大型船舶配套的低油耗低排放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 
(6)发展为地质和石油钻机配套用新型高可靠性柴油机。 
(7)发展为国防工业配套用高功率密度的柴油机。 
(8)发展为旅游休闲、娱乐运动产业和低空飞行器配套用汽油机和柴油机。 
(9)发展混合动力乘用车和增程式电动车用内燃机。 
(10)发展为先进内燃机配套的零部件。 
(11)发展用于内燃机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检验测试用的各类先进测试设备和仪器。 
(12)发展内燃机开发、实验验证、标定匹配和应用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技术平台。 
2、重点发展产品 
“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品是: 
––满足国家排放法规要求的商用车、乘用车用柴油机和乘用车用汽油机;满足各种类型特种车辆用高功率密度柴油机。 
––大中型工程机械和拖拉机、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等配套用110~260kW柴油机。中小型拖拉机和工程机械配套用18~75kW柴油机,鼓励﹤37kW的多缸机采用增压技术。 
––重点发展天然气、甲醇、生物等代用燃料发动机。 
––游艇和低空飞行器用高速发动机 
––大型船舶用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内河、湖泊航运、近海捕捞及水上特种作业船用高速柴油机。 
––立式单缸水冷和风冷柴油机。 
––满足国家排放法规要求的摩托车用发动机;满足国际排放法规要求的通用小型汽油机。 
––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电控组合式单体泵、能承受160MPa以上高动态响应的喷油器总成。 
––满足各种燃用替代燃料的内燃机用燃料供给系统。 
––适用于高性能汽油机和柴油机用高效增压器(系统)。 
––各类先进的排气后处理系统、废气再循环系统(EGR)。 
––满足整车性能需求的高可靠性电子控制系统。 
––各种新型内燃机零件(如缸套、活塞、活塞环、活塞销、曲轴、连杆、轴瓦以及进排气机构和各结合面密封垫片等)。新一代内燃机用滤清器、冷却水泵、机油泵、输油泵、电机电器、换热器等部件系统(特别鼓励支持集成模块化产品)。 
––内燃机及零部件研发、制造、检验检测用测试设备和仪器。 
––满足现代内燃机排放法规、适应高强化、多种燃料要求的润滑油。 
3、重点发展的技术 
––汽油机燃油缸内直接喷射技术和增压技术。 
––内燃机先进增压技术(可变几何增压、二级增压、机械增压、电动及电辅助增压等)。 
––内燃机高效应用替代燃料技术。 
––内燃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废气再循环(EGR)技术。 
––多点、多参数高可靠性电子控制单元(ECU)技术。 
––柴油机燃油精细过滤及高效水分离技术。 
––内燃机可变进气系统技术。 
––内燃机用排气制动技术。 
––内燃机高密封技术,低摩擦技术。 
––内燃机基础零部件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技术。 
––内燃机设计及关键零部件参数数据库。 
––内燃机测试研发技术。 
––内燃机再制造技术。 
七、措施和政策建议 
1、措施建议 
(1)强化企业产品开发平台的建立,鼓励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共同建立协同研发、协同试验、协同标定的高速高效开发体系。 
(2)内燃机制造企业应与产业链上游(材料、零部件供应商)和下游(配套机械)以及加工制造装备生产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协调、同步可持续、合作多赢的产业联盟体,集中优势,促进发展。 
(3)“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的安排要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以及重点发展领域、重点发展技术、重点发展产品紧密结合,促进优势企业的发展壮大。 
(4)鼓励围绕着节能减排技术开展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掌握核心技术,持有知识产权,以提高综合技术水平和自主开发的能力。 
(5)推动国家倡导的“产学研”结合,优化集成科研力量,加快和促进成果转化。有效组织国内内燃机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或建立相应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开展专题联合攻关,实现技术成果共享。 
(6)内燃机产品由于配套服务领域广泛,涉及多学科、多相关产业,做好协调服务、信息传递、反映行业发展需求和企业诉求,建立内燃机行业沟通、协调和服务机制尤其必要。据此,必须在政府和产业的支持下,充分发挥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和相关产业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做好行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企业做好具有实效的服务工作。 
(7)发展我国现代内燃机工业,必须结合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以及与电子工业、装备制造业、冶金工业、石化工业等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协调上述产业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支持。 
2、政策建议 
(1)积极研究并制定出台内燃机产品超前实现排放法规要求的激励政策,通过减免税政策,鼓励企业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时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同时对高耗能、高排放产品采用政策性手段强制淘汰,以加快提高先进的低能耗、低排放内燃机产品结构比例和社会保有量中的比例。 
(2)为推动汽车工业积极配装先进的低能耗、低排放内燃机产品,建议出台实施减免配装上述产品的车辆购置税的财政直补政策,激励汽车企业与内燃机制造企业,同时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低排放的车辆。 
(3)建议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将节能减排内燃机和应用替代燃料内燃机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按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给予重视和重点支持。 
(4)建议国家主管部门以“采用先进技术,推动节能减排”为主题,在“十二五”发展期对企业技术改造给予专项支持,以推动全行业卓有成效的落实节能减排发展方针。
 
【返回】【打印】
>